卜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是春秋战国时期孔门中由儒学礼治思想向法家政术思想过渡的枢纽人物。在教育方面,卜子夏重贤德而不重美色,教诲学生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事奉君子要能献出生命,交朋友要说话诚实,讲究信用。在学习方面,卜子夏要求学习广博,志向坚定,恳切地请教别人,思考当前的事情,掌握治国为民的道理。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卜子夏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记取历史教训,防止臣下篡夺,宣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和“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或也”的观点。他把“仁”作为教育学习的中心内容,极力宣扬“忠孝节义”。他认为择妻应重德不重色,事亲应竭尽全力,事君要不惜身,交友要言而有信。只要能做到这几点,便符合“仁”的规范了。
卜子夏也有一定的民主平均思想。他在《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在答魏文侯问乐中说:“修身齐家平天下,此古乐之发也”。子夏的著述甚丰。东汉经学家郑玄云:《论语》子夏撰;《诗序》和《易传》也出自他的手笔。他还解释发挥了孔子所著的《诗》、《书》、《礼》、《乐》等儒家经典著作,传授了诗》、《春秋》。
卜子夏死后葬在西河(今山西省河津市辛封村)。墓前砖牌楼上有对联一幅:“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七十二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当说西河”是对子夏最好的评说。后代各朝为了尊儒,更是屡加封赠:唐开元年间,卜子夏被封为魏侯;北宋时期封为河东公;南宋又改封为魏国公。
卜子夏祠堂汉代即有,历朝历代多次重建,现仅存正殿3间及部分碑刻。近年来,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卜氏后裔,纷纷来信来函,寄史料、家谱照片千余件,并不断有人寻根祭祖。去年12月31日,北京卜氏首届代表大会商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卜氏先祖卜子夏授教、创业和卒葬之地——河津市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的目的有3个:一是寻根祭祖;二是修订全国卜氏合谱;三是筹备建设卜子夏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