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
王通是河东龙门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在河津市柴家乡,其故里在今万荣县。隋文帝仁寿3年,王通西游长安,献《太平十二策》,隋文帝杨坚虽然表示赞赏,但最终也不能采纳。王通于是回到故乡,隐居于白牛溪,专心著述和讲学(这年,龙门人王通到皇宫门前献上《太平十二策》,文帝未予采用,王通作罢返回。他就在河、汾一带教书,他的学生从远方来的人很多。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出来。杨素很器重王通,劝他作官,王通说:“我有祖先留下的破草房足以遮挡风雨,薄田足以使我喝上粥,读书论道足以自娱。希望明公端正自己的言行来治理天下,四时和谐,年年丰收,我也就受到许多恩赐了。我不愿意作官。”有人对杨素说王通的坏话:“他实在太怠慢您了,您为什么要尊敬他呢?”杨素以此来问王通,王通说:“如果您可以被怠慢,那我就做对了;如果您不可以被怠慢,那我就做错了。得失都在我自己,您何必参与进来呢?”杨素对待他还象当初一样地尊重。)“
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隋文帝仁寿三年(617年)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初五日,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率兵三万出太原、下霍邑(今霍州市)、夺临汾、取绛郡(今新绛)、抵龙门(今河津),九月十二日渡黄河,达陕西,十一月初九日攻克长安,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翌年五月废杨侑,自立为帝,是为唐高祖,国号唐,改元武德
王通于公元617年病逝,次年即618年,大唐王朝建立
学生:
河南董恒
南阳程元
中山贾琼:王通的弟子贾琼问王通如何平息诽谤,王通说:“不去争辩。”贾琼问如何制止往怨恨,王通说:“不去争论。”王通曾声称:“没有罪过可赦免的国崐家,其刑法必定公允;横征暴敛的国家,其财力必定削弱。”又说:“听到诽谤就发怒的人容易中了进谗言者的圈套,听到称赞就高兴的人容易为阿谀奉承的人所利用。如果去掉这些毛病,谗言奸佞就会远离而去。河东薛收:与李世民关系极为密切
太山姚义:
太原温彦博:大业十二年( 616年),隋虎贲郎将罗艺起兵攻占柳城、怀远等地,自称幽州总管,温彦博被引为司马。武德八年( 625年),突厥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之后进犯太原。唐高祖任命温彦博为行军长史,协助右卫大将军张瑾反击突厥。唐军与突厥在太谷(今山西太谷)大战,唐全军覆没,温彦博兵败被俘。突颜贵族因温彦博为皇帝近臣,逼问他唐朝兵粮虚实,温彦博坚贞不屈,拒不回答。突厥大怒,将他流放到阴山苦寒之地。
京兆杜淹:
学生兼朋友:
绛州通守陈叔达:陈叔达,字子聪,陈宣帝第十六子也。善容止,有才学,在陈封义阳王。十馀岁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就,仆射徐陵甚奇之。入隋,为绛郡通守。归款于唐,授丞相府主簿,与记室温大雅同掌机密。军书敕令及禅代文诰,多叔达所为。进黄门侍郎,兼纳言侍中,封江国公。贞观中,拜礼部尚书。尝赐食御前,得蒲萄执而不食。高祖问故,以‘母患口渴,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对。高祖喟然流涕,因赐物三百段
隰城尉房玄龄*
巨鹿道士魏徵*:
马邑郡丞李靖*:韩擒虎之甥,以为只有“这个小子足以与人论兵”。与李渊有隙,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太原士人温大雅:隋末,大雅曾仕隋为东宫学士、长安尉。后以父病行孝为名谢职返家,侍奉父侧。大业十一年( 615年),李渊为太原留守,兵镇晋阳,遂引大雅为留守府记室参军。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氏起兵太原,南下灭隋,温大雅即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门掌管义军的文书起草等机要工作。唐武德元年( 618年),李渊称帝长安,称帝时的礼仪皆由大雅等人制订。就在这一年,李渊招升大雅为黄门侍郎,旋又升迁为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等职。武德后期,世子李世民与皇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斗争,愈演愈烈。温大雅奉行“良臣择主而事”的封建训条,追随和支持李世民。世民亦视大雅为心腹,让他出镇战略要地洛阳以为外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临帝位,大雅回朝擢升礼部尚书,受爵黎国公。不久病逝。
京兆人杜如晦*
儿子:王福畤 孙子: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