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庙又名玄武庙或真武庙,因其位于河津市新城西北1.5公里的紫金山麓九峰之中而得名。它东望虎岗,西瞰龙门,南临汾水,北枕紫金,三面荡空,居势高峻,与河津旧城遥遥相对,是一处道教宗庙。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资料参证,元、明两代对北极之真武神顶礼膜拜,真武庙的兴建在当时亦是空前绝后,故疑其至迟为元末明初所建。明万历及清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对其均进行重修或增建。
1981年,河津市又对其进行抢救性维修,使庙貌焕然一新。 九峰状若龙,俗称九龙头,又因岗头遍岭青松翠柏,紫韵清幽,远在清乾隆前就有“卧龙岗”之称,咸丰十一年(1861)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为“麟岛”。
九龙庙后麟岛之上,占地达1.2万余平方米。庙前山下朝殿坡陡峻,有台阶160余,登其上,入山门,经戏台,穿庙院东西廊房,再登阶20余到香亭(属乾隆年间重建),正面金匾横额书曰“威震黑河”。香亭后为献殿,献殿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各跨僧舍一间。越穿廊便进入正殿,其内四周原有泥塑8尊,为真武侍卫。由正殿抵后宫即是真武神阁。由献殿往西北有吕祖纯阳洞、献亭、药王庙、崇文阁,回廊曲栏,节节登高。中经玉帝阁、紫微大帝、三宫、三皇洞、老君殿,过南天门上栈道,到达顶峰朝天宫(已毁)。
九龙庙其居势突兀,高下悬绝,是一般古建筑选址所难以类比的。提起九龙庙的来历,众说纷纭。据县志载,河津在秦朝时称为皮氏县,县治在今太阳村东南,北面正对龙门(禹门口)。风水先生说,龙是皇帝的象征,龙门象征帝王之门,县门不能正对皇门,因而皮氏县城不许开北门,一开北门,就会有人造反,或出真龙太子。此后历代沿袭,龙门县、河津县县治均无北门,只能在东城墙开两个门,县城仍为四个门。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因皮氏县城被沙压水淹,遂东迁1.5公里,并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后来,为了镇邪,就在九龙山岗陆续建庙,诸如禹王庙、雷公庙、药王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等等。到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唐朝皇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正式当了女皇,这年秋天回故乡并州(太原)文水县祭祖。她从长安出发,取道韩城,过了禹门口,在龙门县休息。夜晚,她发现龙门县城北面霞光万道,不解其因,县令回答说:“此乃城北几个小庙,夜放奇光是神迎圣驾,乃吉祥之兆。”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她笃信佛教,遂把中间一刹改名龙阙寺,令国库拨银扩建寺院。
北宋宣和二年(1120)梁山泊好汉武松与时迁火烧龙阙寺,龙门县令上报朝廷,信奉道教而且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得知龙阙寺与梁山泊有关连,又怕龙门出真龙天子,即将龙门县改为河津县,将龙阙寺改为真武庙(即玄武庙),供奉北方之神玄武,以镇北方金人南侵。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四神之一(古称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后为道教所信奉。相传他原是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此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避讳,始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号称“真武大帝”。因真武大帝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三日,其飞升成仙之日是农历九月九日,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真武庙都举行盛大庙会,借此纪念真武。后来,到元朝皇庆元年(1312),河津县城又被汾水漫淹,再北迁一里高台(即今老城),一些信奉道教的人沿袭永乐宫崇拜吕洞宾,又相继捐资增修了崇文阁、纯阳洞(亦即纪念吕洞宾的吕祖洞,吕洞宾号纯阳子)、三皇洞、玉皇阁、药王庙、朝天宫、仿蓬莱、南天门等建筑物,使真武庙成为一个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和旅游胜景。真武大帝被称为“无量祖师”,吕洞宾被称为“纯阳祖师”,故九龙庙也叫祖师庙。